当前位置海外人才网 > 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 > 高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17年面向全球招贤纳士

2017-05-25 10:33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坚持贯彻“养蓄兼收 引培并举”的方针,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学院深耕各层次人才需求,为各层次人才的加入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各类人才的发展前景。我们筑巢引凤,现向全球诚聘英才。  

职位需求:

人才层次 引进条件 配套条件及待遇
杰出人才 1、研究方向处于世界学术前沿、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杰出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
2、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海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杰出人才和著名专家学者,如“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者,国际著名战略科学家等;
3、在岗时间每年2-9个月;
4、原则上年龄不超过65周岁。
1、薪酬待遇:可聘任为一级教授,基础年薪(税前)60-80万/年,浮动薪酬具体面议; 2、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经费:科研启动经费300-500万,平台建设费面议; 3、人才引进专项经费:200-300万; 4、住房:学校周转房; 5、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付。
领军人才 1、中央层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全职类项目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 2、境内应聘者应获得国家部委重大奖励、负责重大研究项目、担任学术机构负责人或兼任重要社会职务等;
3、境外应聘者应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原则上应全职在岗;
5、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
1、薪酬待遇:可聘任为二级教授,基础年薪(税前)50-60万/年,浮动薪酬具体面议; 2、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经费:科研启动经费200-300万,平台建设费面议; 3、人才引进专项经费:100-200万; 4、住房:学校周转房; 5、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付。
拔尖人才 1、应聘者应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项目等。
2、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
3、具有完成本学科相关专业教学工作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4、要求全职在岗;
5、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
1、薪酬待遇:可不占指标参评教授四级岗位,基础年薪(税前)35-45万/年,浮动薪酬具体面议; 2、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经费:科研启动经费100-300万,平台建设费面议; 3、人才引进专项经费:100-200万; 4、住房:学校周转房; 5、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付。
骨干人才A类 1、应聘者需符合以下聘用遴选条件至少2项:
a、获得国家三大奖(排名前三)或省部级奖励一等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及相当级别项目的负责人
c、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Q1区期刊论文若干篇
d、在境外知名高校担任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者
2、国内应聘者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要求全职在岗
4、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
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才系列的青年骨干人才,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薪资标准执行,学校和学院为之提供一定的新教师启动经费和科研启动经费等,具体面议。
骨干人才B类 1、应聘者需符合以下聘用遴选条件至少2项:
a、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得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
b、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至少3篇
c、学科及行业急需的特殊人才
2、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或博士后经历)
3、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优秀博士后人员 1、 在境内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 2、 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在校工作,不招收在职人员; 3、 主持或参与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4、 近五年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人文社科类须在SSCI-Q1区或B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至少1篇,或C类期刊至少2篇,或CSSCI至少3篇;自然科学类须发表SCI-Q1区期刊论文1篇或SCI-Q2区期刊论文2篇,或其他SCI期刊论文至少3篇。 2) 具备技术创新经验,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 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人员,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薪资标准执行,基础年薪为10-15万,学院可为之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浮动薪酬具体面议。  

 

招聘流程 

1、 院系确定岗位需求,通过院系面试,达成初步聘用意向; 

2、 学校组织综合评估,同行专家评议; 

3、 根据应聘者实际情况,可推荐申报国家人才计划; 

4、 办理报到入职,发放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加入师环。 

招聘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面向全球常年招聘。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珺老师 

E-mail: zj0207@bnu.edu.cn, Tel:(86)-010-58800397. 

投递简历材料时请注明是在中国海外人才网-chinahwrc.com看到的招聘信息中国海外人才网-chinahwrc.com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和发展定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1983年建立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首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平台之一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的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环境保护专家刘培桐先生,他与王华东先生、杨志峰院士曾先后担任该所所长。 

环境学院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国际,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建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在环境生态保护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提供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关键科技支撑,带动和引领国际学科发展方向。 

学科体系和机构设置 

学院学科体系建设始于1952年刘培桐先生创建的土壤地理学专业,后相继发展为环境地学、环境科学,现已形成了学科类型齐全、内涵特色鲜明、优势领域主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体系。其中,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同时水利工程和理论经济学相关的二级学科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影响和地位日趋提升。目前拥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环境学院目前下设有“四系”和“四中心”,包括: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环境生态工程系和环境系统工程系,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湿地生态与工程研究中心、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和大气环境研究中心。拥有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设施良好的白洋淀、黄河三角洲等湿地野外实验站,建成了河北建滔、河北辛集产学研一体化试验基地。同时,建设有中日、中丹、中意、中澳、中加等多项中外合作研究生培养项目。 

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2月,环境学院有全职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讲师9人,实验教辅人员20人。师资队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引领,以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为核心,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的梯级团队建设格局。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率100%,逾60%教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10个月以上海外经历。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和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 11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5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博士生导师68人,进入ESI前1‰的科学家9人。同时特聘有美国工程院院士2名及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1名。 

截止到2016年9月,学院在校本科生237人,硕士研究生221人,博士研究生210人。学院人才培养以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培养模式,创建了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代表,包括国际化同步视频课程和全英文授课课程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近5年来,学院招收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留学生70人,国际学生数量和范围逐年增加。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了学院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学成果突出。毕业学生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各地方环保局、大型环保科技公司等,用人单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长期发展过程中,环境学院形成了以水环境过程与效应、水生态过程及效应、环境修复理论及技术、城市生态模拟及调控、环境评价规划及管理为主体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我国主要流域上、中、下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生态保护规划制定,流域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治理,环境规划与战略环评技术体系建设以及区域规划环评导则修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贡献和社会服务成果。2010年至今,承担了包括2项973项目、13项973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美(NSFC-NSF)环境可持续性合作研究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5项863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500余项省部委委托课题。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2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0项。 

牵头建设国际环境生态学会(ISEE)、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ISEIS)和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并分别担任学会主席;创办了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和 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两个国际期刊,担任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等6个国际期刊的主编以及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等8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 Chemosphere 等25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主办了第3届国际河流大会(ISRS)和首届环境核算与管理世界峰会等5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 Ecological Modeling 等11个国际SCI期刊特邀主编了专刊,凸显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据最新的ESI统计,学科在世界前1%研究机构排名中,论文数列60/792(前0.1%),引用列200 / 792(前0.3%),US news世界排名中列78名,英国QS 排名位中列101-150 位。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chinahwrc@126.com

海外人才网微信订阅号